一天到丁丁家吃饭,丁丁妈妈要丁丁吃青菜,“‘小白兔白又白,爱吃萝卜和青菜’,丁丁也最爱吃青菜了。”丁丁妈妈一边说一边把一根青菜喂到丁丁的嘴里,可是丁丁没嚼两下就吐到了桌面上,丁丁叫道:“辣!辣!”妈妈先是吃了一根青菜,尝了尝,随即又喂丁丁吃。“这么小就说谎话,妈妈吃了怎么不辣,就是不听话,”丁丁妈妈有些生气地说。丁丁有些紧张,可是他依然把青菜吐到桌面上,瞪大眼睛看着妈妈,好象不认识妈妈一样:“妈妈,青菜辣。”“你看这孩子,不爱吃的东西总是能找一个理由。哎,现在的孩子真是难伺候。”丁丁妈妈跟我唠叨。
我吃了这份青菜也没觉得辣,我也在想,不到三岁的丁丁为什么要说谎呢?吃饭的过程里还是没离开孩子教育的话题。忽然我发现青菜碟里有一片辣椒,问题全明白了,原来丁丁没有撒谎,我们都错怪丁丁了,他是感觉到有辣味。
孩子的发展是通过自身的活动,透过感官与环境的交互作用来完成的,就象刚出生的婴儿没有意识却拥有感觉识别的能力,他通过感官的认识来积累感官印象,从而建立概念形成智力,到了两岁多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感官印象,他的发展和需要已经从单纯的、孤立的印象到了这些印象之间存在什么关系的程度,此时也是他感官水平达到最灵敏的时期。就象丁丁一样,他的味觉的灵敏度远比我们成人的好,正是由于在这个特别的时期自然赋予孩子的这种敏锐的感官能力,他们主动自发地发现着万事万物间的联系和隐藏在事物背后的规律,这些规律和特征都是我们具体生活中的抽象的东西,抽象思维的萌芽也在这个时候悄悄地诞生了。我们说人与人的不同在于对事物的观察能力和角度的不同,观察能力是以感官能力的敏锐度作为基础的。家长们更多的自以为是和自作主张,往往剥夺了孩子们在感官发展敏感期自发实践的机会,一次次的失去,让他们发展成为象我们一样“平庸的人”,很多学者认为孩子的教育就是感觉教育,说的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