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是我多年前的好友,最近由国外留学归来,当年的朋友相约为小白接风,席间久别重逢的快乐自不必说。我问他:“一别八年,终于回家了,高兴吧?”他说:“开心啊!好多年没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了,回来后那种家庭的温暖让我做梦都想笑。我妈三天两头给我煮燕窝粥、鲍鱼粥,说我这么多年肚子受委屈了,得好好补补;我老爸知道我爱吃银记拉肠,居然早晨七点多就跑去西关排队给我买我最爱的广州小食,想起这些就好感动。总之,回来后什么都好,土生土长的广州人,肯定适应这里的水土了。不过,唯一不适应的是这里的人与人之间的文化氛围。”我问他是怎么回事?他说:“具体的我也说不出来,只能说有时总是感觉怪怪的,就比如说:在国外时,每天早晨跑步也很,上学的路上也好,迎面与人碰上,大家或许根本就不认识,仅仅是因为多次在同一时间看到对方,也会彼此简单的问声好。刚去的时候,都是别人主动与我打招呼,我还有些不好意思,时间长了,也被同化了。回国后,在电梯里或地铁里遇到了经常见面的陌生人,我也主动向人家问好,结果别人总是充满疑惑的看我,每次都特尴尬!”
其实,他所遇到的事对一个有多国文化经历的人来说,是非常平常的。我家的那栋楼里,也住着很多外国人,有时在电梯里他们也主动向别人问好啊、让别人先行啊、女士优先啊等等。有时由于语言无法沟通或中国人的含蓄,有些人并没有理会他们的好意,他们也无所谓,丝毫没有什么别扭的,笑笑了事。
这就是通常心理学上所说的:人幼年(6岁前)习得的习惯,就如同人的器官一样,会成为身体的一部分,用的自然而舒服,一般不会因为什么外在的原因而改变。小白和我的外国邻居在中国所经历的事,不仅仅是文化差异的问题,更重要的还是习惯形成的问题。小白是22岁才开始国外生活的,他的有些习惯是后天培养的,一旦遇到了阻力,他就会首先想是不是自己哪里错了,下次还要不要这样做?我的异国邻居的生活习惯完全来自于幼年的形成,向陌生人问好,对人有礼貌,他们认为是天经地义的,即使别人不理会或觉得不可思议,他们也觉得没什么,绝对不会因此而改变自己的行为。
这让我想起我的一位至亲,无论对任何人或事,他都特别爱动小脑筋,撒些无谓的小谎。我曾劝过他无数次这样不好,容易让人误解你的人品,他依然我行我素。后来据我观察,他爱耍这些小花样,并不是要为自己谋得什么好处,事实上他是一个非常仗义非常有原则的人,他那样做完全是不由自主,他习惯了。他来自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大家庭,父母每天忙于生计,没有太多时间照顾子女,他要以最小的年龄在大家庭里生活的滋润就不能仅仅依靠父母对么儿的宠爱,还要凭借自己的智慧,于是从那时起他就养成了事事都要动脑筋的习惯――怎样能多睡会儿懒觉而不被妈妈骂;如何才能把自己该完成的家务让姐姐帮忙干了;在外面惹了祸要想什么办法才能不被家里发现……。他不同于我们很多人,他从幼年已经生活在一个小社会里了,他只能以他孩童的小聪明来处理他遇到的问题,久而久之就养成了爱说些小谎言的毛病。有时我会当面揭穿他的谎言,他也是一笑了之,每每这时我就心想:完了,撒谎已经变成他的血液,此生可能已无法与他分割了。
由此可见,幼年的生活对一个人习惯的形成有多么重要,而养成一个什么样的习惯对一个人的一生又有多么重要。孩子的发肤来自父母,不可改变,然而好的生活习惯,思维习惯、处事习惯却来自于幼年良好的生活环境和正确的引导,这些是可以改变的,也是可以创造的。虽然说是儿童自己创造了自己,但他最初的创造过程我们是有机会参与的,只是很多父母让这种机会在自己身边轻易地溜走了,等到孩子长大了,发生了这样那样的棘手问题时,父母才想起寻找答案,可惜已经太晚了!就像我们做菜,同样一只龙虾,既可以水煮,也可以做成鱼生,由于制作过程中厨师手艺的高低或保管过程中新鲜度保持的程度不同,有时它可以是天价豪宴的主菜,有时它只能是一道普通的佳肴,都可以吃,只是结局很不同。
我们想要帮助我们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