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晨偶遇祖孙二人,奶奶慈母善目衣着得体,孙子穿着附近著名英文幼儿园的校服,边走边喝酸奶,孩子三两口喝完酸奶就把空瓶子顺手递给了奶奶,老人接过瓶子顺手又放到了幼儿园围栏的水泥台上。我受不了这种行为,就在老人与我檫身而过时悄声对她说:“您是不是落下了什么东西?”老人奇怪地看看自己的身前身后说:“我没落下什么东西呀。”我指了指那个空酸奶瓶说:“您落下了那个。”当时老人的脸腾地变红了,不好意思地说:“谢谢。”我善意又好事地说:“没关系,不要在孩子面前做不好的事。”
对于孩子,身教重于言教,点滴小事都会影响孩子的判断,大人做得好比多少说教都管用。
天河妇幼门前的十字路口永远都车水马龙,每次路过总会看到同样的一幕,抱孩子的、用推车推孩子的、手领孩子的家长从四面八方涌向十字路口边的医院,也许是带孩子看病心急,也许是孩子的哭闹让家长失去了耐心,也许是打针的时间晚了,反正很少有家长是等红绿灯过斑马线的。不知道那些视孩子为生命的父母有没有想过:病痛和生命哪个更重要?
这让我想起那个著名的故事:有个中国人在深夜的德国街头看到一个人在等红绿灯过马路,就好奇地问他:“街上现在没有车也没有警察,你为何还要等斑马线的绿灯才过马路,又没有人看见。”那个德国人惊讶地看了看这个问话的中国人,开玩笑地抬头指着周围的楼房说:“你看,那儿还有几个房间亮着灯呢,说不定哪个窗子的后面就有孩子正在看着我,如果我没有等红绿灯就安然地过了马路,那个孩子就会以为这么做是对的、是没有危害的,如果哪天他也学我随便闯红灯出了意外该怎么办?”幼年习得的秩序已经成为这个德国人身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他会不分时间、场合、地点地坚决遵守。
多么希望我们成人通过一点一滴的自律能告诉孩子最正确的概念,让孩子知道过十字路口要等斑马线的红绿灯、垃圾要扔到垃圾桶、香口胶吃完要用纸包上才扔掉、坐车要主动给老人让座……。用筷子,只要学会了终生都不会忘,只要在幼年时给了孩子正确的范本,孩子生命的秩序才会绽放,才会像用筷子一样伴随终生。
当妈妈指着桃子对孩子说:“宝宝,这是苹果”时,孩子一定会笑妈妈傻;当爸爸把平时坐的凳子放到头上时,孩子一定会笑爸爸疯了。但为什么更多的人面对红绿灯的时候,却在孩子面前总是充当着傻子、疯子的角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