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狼爸”看来,三个孩子都被“打”进了北大,就证明了自己教育的成功。笔者不才,恰好也在那个园子里混了四年,多多少少有些经验,为“狼爸”准备了三个问题,不知“狼爸”该如何作答。
第一问,“三天一顿打”是孩子考上北大的必要条件吗?如果孩子不挨打就上不了北大的话,那北大校园就该充斥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才是。幸好,以笔者的经验看,周围的绝大部分同学来自于比较民主的家庭,性格阳光,兴趣广泛。既然绝大多数孩子不用挨打也能上北大,那“狼爸”的孩子就算白受苦了。其实,“狼爸”的孩子能上北大,原因也是多方面的,一来港澳生上北大的分数线本就不高,二来这几个孩子的智商水平应该也不低,三来他们读书确实比较用功。所以,孩子考上北大,并不能论证“三天一顿打”的合理性。
第二问,“三天一顿打”的孩子进了北大后,能适应校园里的激烈竞争吗?北大校园里的竞争是激烈而多元化的。精英意识丰富的学生,往往会将学生会、研究生会作为一试身手的舞台,为将来从政从商积累人脉和经验,而这对他们人际交往能力的要求是非常高的,很难想象“狼爸”那些严重缺乏交友经验的孩子能在这个领域有所作为。学术兴趣浓厚的学生,则会在专业领域内深入钻研,北大不是一个提供标准答案的地方,要想在学术上有所成就,独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鸡毛掸子可以“打”出好成绩,却“打”不出独立思考能力,“狼爸”的孩子在这条路上能走多远,也让人存疑。这两条路都不是那么容易走得通的孩子,在与同龄人激烈的竞争中,有多少胜算的机会呢?“狼爸”或许可以不想,但我们却不得不想。
第三问,“三天一顿打”的孩子一旦在校园的竞争中落败,内心潜藏的恨意会不会释放出来?到时,“狼爸”何以自处?这几个被当成“战利品”来炫耀的孩子都不愿面对媒体,但他们不经意间暴露的心声依然能让人窥见其苦闷。有个孩子说,他也常怀疑爸爸这样做有没有道理,但那些叛逆的念头只会在大脑中一闪而过,随即立刻消失。对这些视野被人为限制的孩子来说,在父亲的“洗脑”下,他们或许真相信父亲“三天一顿打”是为了他们好,可等他们一旦进入北大校园,发现周围一些并未被牺牲童年快乐的同学不管在学术方面,还是在社团活动方面,都远远超越了他们,他们就不得不怀疑自己的父亲,不得不消耗大量的精力来应对内心的痛苦和纠结,他们也许还会深深痛悔为什么自己如此缺乏独立思考、独立交往的能力。我不知道,到那个时候,号称孩子不知道快乐、不需要交往、只需要“棍棒伺候”的“狼爸”,如何去应对孩子的这些怀疑和痛苦?
为人父母,天职重大,本当小心谨慎,如履薄冰。但愿在媒体上口水飞溅的“狼爸”,以及电视机前的诸多父母,都好好想一想这些问题。
(转载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