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小侄子今年六岁,长得很可爱,家人都喜欢得不得了。儿子比他大三岁,我常常领着他俩出去玩儿,可是每次我弟弟都要嘱咐我一句:“他胆子小,别让他荡秋千、打滑梯。”
到了公园,我儿子玩得热火朝天,小侄子却在一旁看。我鼓励他:“去和小哥哥一起玩儿吧,他带着你。”小侄子眼里泛出胆怯的光,小声说:“不,我胆小,害怕。”
我们去划船,他不敢坐;骑马照相,也害怕,次数多了,我就分析出来:事情归根结底出在弟弟的身上,如果他不是以爱的名义在孩子身上贴上了“胆小”的标签,小小的孩子怎么能有如此的自我认知。
弟弟给小侄子贴的“标签”,看上去是爱,是保护,但是这和“笨”、“懒”一样,评价的次数多了,会在孩子的脑海里固化,成为挥之不去的魔咒。
还记得那次和朋友领着孩子去春游,雨后的山林地上湿漉漉的,我忽然被脚下出现的蚯蚓吓得大叫,朋友的女儿却兴奋地跑过来,蹲下去饶有兴趣地观察起蚯蚓来。
说实话朋友女儿的举动让我惊讶,一个十一岁的小姑娘,对一些“丑陋”的昆虫、小动物应该有着本能的抗拒。朋友告诉我,他们从不告诉孩子什么是可怕的,只给她讲哪些东西能伤害人,告诉她什么是危险与安全,应该怎样应对,这和弟弟的教育方法是截然不同的。
工作中我没少接触家长,很多家长张口就是“我儿子笨死了,学习就是不行”之类的,我想她能在我面前自然地说出来,也一定在孩子面前没少说。小的时候,家里的大人总是嘲笑我的塌鼻子,虽然是善意的开玩笑,但是至今,我都为自己鼻子而自卑。
对家长而言,很多不应该说的话,就是一时的情绪发泄,但对孩子的影响却是深远的。别轻易否定自己的孩子,孩子的可塑性非常强,即使眼下有这样或那样的缺点,经过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一定会朝着我们希望的方向发展。
所以,请老师家长谨记,不要随意贬低孩子的品德智商、行为举止、容貌身材等,孩子就像一张白纸,标签就像无形的暗示,让他们朝着那个方向走下去。
如果真想给孩子“贴标签”,那就贴上阳光向上的吧。比如:“勇敢、礼貌、讲卫生”等,多些鼓励赞美,尊重他们的自尊心,强化他们的自信心。
(转载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