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个培养法呢?先是为孩子们请了塾师,教他们四书五经,当时孩子们分别是8岁、6岁和4岁,一起上课。孩子小记不住,背不出来就会打手心,结果往往是哭的哭,骂的骂——体罚不是父亲的错,他小时候也是那样被教育出来的。
这样的课读生涯延续了四年,随着五四运动,新的思潮不断涌进,父亲渐渐悟出来,旧王朝已经覆灭,旧的知识结构已经过时。他意识到因材施教的重要性,也开始每天带着孩子们玩了。从日本归国时他带回大批棋谱,便开始教孩子们下棋。家力已经微薄,不时要出入典当铺,他还是从日本邮购了许多棋书。老三明显比哥哥们有悟性,他甚至还带着老三去公园里的小棋社,结交当时的围棋高手。也只是希望孩子能提高棋力吧?关于未来,只怕他还看不到。那时,中国并没有职业棋手,围棋是孔子说的“雕虫小技”,风雅而无用。
他为什么让孩子学这无用之事?孩子没有来得及问他。因为他很快吐血病倒,33岁就去世了。
在他去世的前三天,他把三兄弟叫到病床前。把练字用的字帖交给了大哥,把小说给了二哥,交给老三的是棋子。这就算是他的遗嘱吧。之后,大哥做了官——中国人做官必须有一笔好字;二哥成为大学教授、文学家;而老三,12岁崭露头角,13岁横扫中国,15岁赴日后在十番棋擂台击败了当时所有超一流高手,被称为“昭和棋圣”、古今第一人。他就是吴清源。
可以这么说,没有父亲,就没有吴清源。
中国家教史上,向来少有父亲的身影。择邻处的是孟母,刺字的是岳母,虽然《三字经》也说“养不教,父之过”,但我们还有一句“相夫教子”——教育孩子是女人家的事。只是,有些天赋需要专业人士才能识别。要么母亲们励精图治,在做饭上班之外,让自己文理兼修——这未免太为难了女人。
自然,男人都想求取功名,但大部分人,注定平庸。平庸者该如何度过一生?是打打麻将、包包小三、驴游一下,还是像吴清源的父亲一样,甘心一事无成,把尽量多的时间和精力给孩子。这或许,是值得每个父亲考量的问题。
其实,吴清源的父亲,也就是个“普通的父亲”。他名叫吴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