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来了:我家小儿六岁半,刚上一年级。昨天数学老师跟我沟通,说孩子做作业老出错,可拿着这些题当面问他,他又能答对。老师说,孩子可能没仔细看题目的要求。我回去问小儿,他跟我说,老是同样的题目翻来覆去做,烦死人了。可是,加法口诀和乘法口诀的掌握都需要不断重复的练习。请问,有没有什么办法让孩子在数学学习中得到一些乐趣呢?
支招:六岁半的小男孩,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还处于雏形阶段,纯粹来自于课本的数学知识相对抽象,不易掌握,如果我们能想出一些办法,让他在实际生活中有机会验证这些知识,或在游戏中反复体验这些知识的用处,不但能大大加深他的理解,更能让他兴味盎然。
我建议,给小儿封一个“家庭小会计师”的头衔,给他准备一个可爱的小账本,你上超市或菜场时尽量带上他,买了什么东西,每一样花了多少钱,总共花了多少钱,都让他在账本上一一记下算出,他遇到困难时,你可以适当提点帮助,但千万不要代劳,这样日复一日的训练,能很好地提高他的计算能力,顺便也能培养他的财商。
适当玩一些角色游戏,也能提高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我认识一个妈妈,她设计了一个跟孩子“开商店”的游戏,根据孩子课堂学习内容的加深,出售的东西不断变化,数量不断变化,时而用到加法口诀,时而用到乘法口诀,由于“买卖的东西”都是孩子特别感兴趣的,虽然计算难度不低,但因为是以游戏形式呈现出来的,孩子每次得到正确答案,都会有很强烈的愉悦感。一年下来,孩子不知不觉在理解的基础上牢牢记住了加法口诀和乘法口诀。
另外,市面上还有很多数学教具,比如加法板、乘法板、算珠之类,都是顺应孩子的心理特点,将抽象的计算方法以具体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孩子面前,你也不妨搜罗一下,为孩子添置一些这样的教具,为其数学学习助上一臂之力。
(转载自广州日报)
链接:蒙台梭利幼儿数学教育
一、借助实物化教具,把看似高深的数概念简单化
因为有实物化的教具,再加上生活中的互相配合,很多抽象的数学知识如乘法、除法、等分等看起来比较高深的知识都化难为简了。许多人认为蒙氏目标太高,有的甚至是中小学学习的内容提前了,但是事实上,绝大多数蒙氏数学班的幼儿都能够轻轻松松地掌握这些内容,令很多人为之惊叹不已。
二、注重以10为单位,让幼儿整体认知连续的数
蒙氏数学教育有这样一个特点,无论什么知识,开始都是以10为单位呈现出来的。一次就呈现给幼儿一组连续数。例如,让幼儿认识10以内的数,不是先让幼儿认识“1”然后到“2”再到“10”,而是一次性地将数棒1—10全部呈现给幼儿,让幼儿看到的是一组连续数。幼儿在摆弄这些数棒时,从短到长排列就会理解1—10的概念,并认识了数的初发生。再如塞根板是高级班的一个理解1—99数的连续性的教具,包括两组,第一组由9张写着“10”的数字卡片和9张分别写着1—9的数字卡片组成,第二组有9张分别写着10—90的数字卡片和9张分别写着1—9的数字卡片组成。幼儿通过第一组的操作了解11—19之间数的连续关系后,再依次操作第二组了解21—29之间数的排列规律,最后达到了解11—99之间数的连续关系的目的。在此基础上来操作教具一百数字板,达到认识1—100之间的数字排列规律就不难了。
三、运用“从一般到个别”的教学方式,引入十、百、千位的加法运算
四、注重排序、分类、对应等概念的学习,注重发展幼儿数学思维
蒙台梭利的数学教育是以感官教育为基础。蒙台梭利强调事前准备是必须的,也就是说在进行数学教育之前先进行感觉教育,即对幼儿进行排序、对应、分类等数前学习。让他们在知道数量以前,先掌握未被数值化的量{即没有单位的大小、宽窄、长度、多少等,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考能力。例如:中班有很多教具是用来完成这些目标的,如插座圆柱体、彩色圆柱体都是由四组不同的圆柱体组成,每组圆柱体的大小及高度都有一定的规则变化。第一组粗细不变高度递减;第二组高度不变,粗细递减,第三组粗细和高矮同时递减;第四组粗细递减而高度递增。幼儿通过操作教具能初步感受配对和序列,依高低或粗细排列顺序的操作,能进行物体高度与粗细的渐次性识别。幼儿由不断地接触“被具体化的抽象”,而了解事物属性的本质,并对迅速辨别同种属性感受到无穷的乐趣。
五、注重数学在生活中的运用,注重教幼儿发现生活中的数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