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网站首页 -> 会员中心

爱尔贝会员中心

通向音乐圣殿——吴乐懿教授访谈录(节选)

爱尔贝早教中心 时间:2012-7-29 http://www.adorable.com.cn/

    赵晓生:吴乐懿教授,您是我国钢琴界德高望重的元老、权威和前辈。您本人不但是杰出的钢琴演奏家,以精致细腻、富有灵性的演奏蜚声海内外;而且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家,弟子之多真可谓桃李满天下,其中许多学生已在国内外享有盛名。我本人多年来受到您的直接教诲,所获教益终身受用不尽。现在,我受《钢琴艺术》杂志编辑部的委托,对您进行专访。

    近十年来,您还多次去美国和日本担任国际钢琴比赛评委,所以,欧、亚、美洲您都跑了一大半了。我还想提个与风格有关的问题。同一首曲子,许多人在演奏,对音乐风格的理解和处理常常有很大不同。您是怎样处理风格问题的?

    吴乐懿:我认为,要演奏一首作品,总要先尊重作曲家,要懂得作曲家在说什么。对于年代久远的作品,应尽可能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作曲家的背景,包括他们的民族特点、时代特点、性格特点,还有他们与周围艺术家的相互联系,可以从中了解他们的个性及思想、情感和风格特征的来源与基础。我在演奏当代中国作品时,只要作曲家还健在,我一定当面去向他请教,了解他的意图,他的要求。倘若完全按照自己的理解,则可能对,也可能不对,所以要谨慎对待。对于外国作品,第一,我终究是个中国人,那些作品对我来说不是mother tongue(母语),不是十分original(原本)的。所以,我尽可能要去接近那些“mother tongue”的人。比如,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作曲家,对他的协奏曲各种处理都有,但我比较相信我的教师查哈罗夫告诉我的,因为他是“mother tongue”。

    赵晓生:您总的意思是要尊重作曲家的意图,不要过多地自作主张。现在有些学生喜欢学CD,学某个大师的演奏,但有些大师对音乐的处理可能很个性化。

    吴乐懿:如果学生问我,某人弹得与乐谱上不一样,我会告诉他,每个演奏家性格不同,有些处理可能对他本人合适,对学生来说就不一定合适。再说,有些钢琴家已经是超级的了,成了世界上first class(第一流)演奏家,他们会改掉原作中的某些东西,包括节奏,节拍,强弱,甚至加减音符;对此,我本人并不喜欢。对于学生而言,先要按照谱上的要求,严格准确地弹奏。就像学写字,先要描红,写正楷,一上来不能乱草。所以,听录音是件好事,但要知道怎么听法。开始不了解这首曲子总的效果,听听录音,有个印象,然后就需要自己把音摸熟,尽可能弹得朴素些,准确些,规规矩矩地学。然后再听录音,看看人家有什么好的地方,择优而学,这是好的。但无论如何,不是什么东西都能学。比如rubato,就切忌乱学,东施效颦。rubato要适当,不能过分。要有一定范围,不能超出范围。一过分就会变样。莫扎特说,弹rubato时照样能打节拍机,就是这个意思。

    赵晓生:现在比较困难的事就是rubato问题。

    吴乐懿:是的。因为这东西太活。我希望学生自己理解、体会。有些东西实在难以言传。有的学生被你一引,就能做得恰到好处,而且有时做得比你更好。而有的学生一时难以体会,我宁可让他老老实实按拍子做。有时他们听了唱片就学,但太过分。我会告诉他:你这里不能这样做。他会说,某某人是这样做的。我会说:某某人和你不同啊!我只能说:我们还没有资格去批评霍洛维茨那一代的大演奏家呢!

    赵晓生:当前钢琴热在全国范围方兴未艾,各省市都有成千上百人参加考级。您对考级有什么意见?

    吴乐懿:近十年来,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的钢琴考级是件大好事,取得了很大成绩。首先,通过考级,大大推动了业余钢琴教学的群众性、普及性和人们学琴的积极性。其次,树立了业余钢琴教学的准则,使钢琴学习日趋规范化。同时,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他们更多更广地了解钢琴音乐文献的经典之作。但是,必须使学琴的学生及其家长都要明确,考级仅仅是程度测试,是阶段性地让习琴者了解自己的学习程度、进度及正规与否。考级不能也不应成为学琴的目的。现在有些孩子和家长或者为了攀比,或者急于求成,让孩子拼命跳级,这带有危险性。第一,我们让孩子学琴,是为了使他们真正学到一点东西,而不仅仅为了一张证书。第二,倘若这孩子是个好苗子,但一旦违背了循序渐进的客观规律,揠苗助长,反而会欲速不达。第三,如果孩子不适合以音乐为专业,他学琴本来很可以陶冶情操,获得乐趣。倘若过分施压,只会让孩子失去兴趣,引起逆反心理,见琴不喜反厌。总之,对大多数孩子而言,学音乐的确会改变他的思想、性情、素质,但要学得快活,开心。不要操之过急、迫之过甚。对少数确有才能、有向专业方向培养的潜力的好苗子,我们做教师的尤其要爱护他们,使他们健康地成长发展,尽早走上正规,不要糟蹋了他们的才能。

    赵晓生:现在比较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是手指跑得飞快,但弹得不好听,或不够好听。

    吴乐懿:在我担任系主任时,接待了不少外宾。他们听了我们学生的演奏后,多次的意见是相同的:“你们的technigue(技术)很好,就是music(音乐)太少。”身在音乐院,当然首先要有“音乐”。单纯搞技术会使演奏像部机器,没有灵魂。技术是手段,音乐是目的。如果一肚子音乐,一肚子天才,手指无从表达当然不行。弹琴就是要用手指传达内在的东西。但现在的问题,不是中国人缺乏乐感,而是有些人过于偏重技术,不注重音乐表现。傅聪也说:“你们学生的技术是一流的,但音乐太少。”另外有一位外宾听了我们学生的弹奏后说:你们的手指都很干净,但“just note by note, but no phrase, no music”(“仅仅听到一个一个单个音的颗粒性,却没有乐句,没有音乐”)。

    赵晓生:有的学生误解身体动得多就是乐感。

    吴乐懿:一切多余的动作都是有害于音乐的。身体的动作是为了达到某种音乐的效果。声音做出来,动作才是有效的。演奏时被音乐所感,身子稍有动作是正常的。如果离开声音,漫无目的地乱动一气,这只能破坏演奏效果,破坏音乐形象,关键在于耳朵听。我们的许多学生不会听,或者根本不听。我们应当提倡良好的乐感,恰当的表现。在选乐曲方面,不要一味地求大求深求难,而应当把一首即使很短小、很浅的曲子弹得好,弹得动听。

    赵晓生:您在担任上海音乐学院钢琴教授的同时,还担任上海东方钢琴学校的校长。能否谈谈?

    吴乐懿:上海东方钢琴学校是民办的,办学一年半了。现有学生五十二人,分预备班、初一、初二三个班。一年半来,在封闭式的专业训练下,学生们演奏水平有了显著提高。现在,全国习琴儿童很多,但进专业学校学习的机会很少很少。现在有东方钢琴学校这样一类民办学校,可以使更多的少年儿童圆他们的“钢琴梦”,说不定以后在他们中间还会出现好的钢琴家呢。

    赵晓生:您也是《钢琴艺术》杂志的顾问,能不能借此机会对这个杂志说几句话。

    吴乐懿:现在办这个杂志非常好。我国的钢琴事业近年来有了许多进步与发展,同时也存在许多不足。我希望在这本杂志上,能开诚布公地提出问题,心平气和地讨论问题,同心协力地解决问题,以推动我国钢琴音乐事业的发展。我衷心希望我们的下一代能超过我们,在正确的道路上不断向前发展。

    赵晓生:您在百忙之中对当前我国钢琴表演艺术和教育事业发表了许多重要的意见,谢谢您。

    (载《通向音乐圣殿》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年版。)

 

 

 

 

 

.

 

网站地图服务条款服务条款服务条款服务条款
广州市爱贝儿育婴咨询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Copyright © 2005-2018
总部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林和东路华庭路4号富力天河商务大厦810
电话:020-38814279 020-38814508
粤ICP备20055818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