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事情以前也发生过多次,想想实在有点生气,她已经10岁了,平常很少做家务事,叫她做点小事也叫不动,真不知道是不是平常我们把她照顾得太好的缘故。你说,我怎么改一改她这种自私的脾气呢?
家庭环境的营造要从点滴做起,首先,以后对孩子提出的各种要求,分一分轻重缓急,那些一时兴起的、或者她靠自己也能做的事,你就不必马上答应,当然,态度要温和,不要流露出“你老也不帮我,所以我也不帮你”的负气姿态,跟她好好分析你不能满足她要求的原因,比如你手头有事要忙,或者你觉得那个事情她自己做效果更好,总之要有理有据,时间长了,她就能体会到,父母也有很多事情要操心,不是什么时候都能把她的需求放在第一位,让她的内心慢慢接受这个事实,这有助于改掉她骄横的脾气,并开始注意他人的需要。
其次,我觉得你可以把家务分分工,让她也承担一点“分内事”,鉴于她以前基本没干过家务,这个“分内事”还是要“少而精”,目的是为了让她明白,作为家里的一分子,她也有责任让这个家变得整齐干净、井井有条,跟她好好说,你承担了什么、她爸爸承担了什么,她要承担什么,为什么要让她承担这些劳动。当然,你不必摆出一副说教的面孔,和风细雨更能把话说到她心里去,但该坚持的原则必须要坚持,还要表达出“你觉得她一定能成为一个体贴父母的好孩子,也一定愿意承担一份家庭责任”,很少有孩子能拒绝这种荣誉感带来的快乐,我想,你的孩子也不会例外。没有一个教育家会忽略劳动对孩子人格养成和责任感培养的重要作用,我相信,你也会在孩子身上逐渐看到改变。
相关阅读:学做家务与精神自立
这条微博得到了积极的回应,大多数人都表示,确实应该让孩子从小做一些家务,这对孩子长大后具备独立生活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
但现在的情况是很多中国家长不让孩子从小做家务,包括我自己,至今都后悔没有给孩子创造更多的做家务的机会。
回想孩子成长的过程,小时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爱,扔垃圾、整理玩具、浇花、喂宠物,这些只当是游戏;擦桌子、收拾房间、洗衣服这些真正的家务活儿几乎没做过。从初中开始,孩子住校,家里从市区搬到郊区,上学回家都是开车接送,这样犹如和真实世界隔了一层玻璃,导致一些明显的生活自理问题。
我之所以强调做家务与孩子心理成长的关系,是因为让孩子从小做家务,并不仅仅是为了生活自理能力,更重要的还在于让孩子精神自立。
因为做家务,孩子会明白,人首先得生活,而生活是由很多细碎、不能摆脱的事情构成的:不仅要打理柴米油盐,还要会挣钱理财投资;不仅要营造居家过日子的温馨,也要有出行安全的保证。
而且,如果孩子从做家务以及其他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生活技能,经历了很多在生活中必然要经历的事情,他就会产生自己能够控制自己人生的自信。在外出求学、打工而离开父母身边的时候,他就不会产生断奶的阵痛感,不会畏首不前,不是遇事都找父母或推给他人,而是自己决策、大胆行动。因此,做家务不仅能培养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更能培养孩子的精神自立。
(转载自广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