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澳大利亚研究者发现,“独生子女”在行为上具备非常值得研究的特点——他们神经质、态度悲观且不乐意冒险。这一代人不信任别人,也不被别人信任,在竞争能力和认真的态度上,都比不上自己的父辈。
针对这项新研究,记者专门走访了心理学专家,向专家请教解决之法。专家认为:只要保持平和的亲子关系,采用“民主型”家教,从小注重孩子的理财教育,就能最大限度地避免新研究中提及的种种不利因素。
独生子女的投资意识较薄弱
一项采用了经济学游戏的研究发现,不同家庭环境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澳大利亚的研究者选取了421个独生子女作为实验对象,采用实验经济学领域的游戏和人格测验等方式,对参试者进行了综合考查。采用游戏这种方式的目的是为了测试诸如竞争力、信任度、风险承担度等能力。比如,在冒险游戏中,参与者每人能得到约100元(16美元),他们可以用这笔钱进行投资,但投资成功的概率只有1/2,也就是说,他们要么可以把手上的现金翻三倍,要么就会失去一切。研究发现,在家庭中没有兄弟姐妹的参试者明显投资意向更少,他们中选择投资的人只有58.1%,但这个比例在拥有兄弟姐妹的参试者中却高达66.4%。
研究者称,他们还考虑了造成这一差异的其他因素,比如为了排除年龄的影响,他们选取了年龄相近的独生子女参试者重新进行了实验,最后也得到了相似的结果。研究者Gangadharan还指出,其他因素,比如婚姻状况、是否生育小孩或者达到生育小孩的年龄,也会对研究结果产生影响。
悉尼大学心理学系的研究者Daniel Costa没有直接参与该项研究,但他明确指出这项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因此,研究中的因果关系看似有点牵强,但他承认研究者的分析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问题。
视点
“神经质”并非独生子女“专利”
在新的研究中,研究者发现,独生子女在行为上还具备神经质、态度悲观且不乐意冒险的特点。广东培正学院心理学副教授程玮,对于“神经质”一词并不完全认同。“就普遍性来说有点言过其实,但不排除有一定比例的‘独生子女’的性格存在这一特点,而且有的可能是核心特质,有的可能是次要特质。”程教授说,“神经质的人表现为在面临新的环境,或者在人际交往以至日常生活中,当出现挫折与困难时,会在精神上产生紧张感和不安感甚至恐惧感,甚至会引发不知所措、语无伦次的言谈举止。这是一种具有某些神经症基调的人格特征,也可理解为神经过敏的特殊气质。通常具有易紧张、好激动、多愁善感、敏感多疑、容易沮丧、怕受伤害以及求胜的欲望特别强等特点,并常常伴有睡眠质量较差的症状。”
程教授认为,并不是只有独生子女才有可能具备某些“神经质”的特质,事实上,在某种特定条件下,任何人都可能发生神经质症状,但每个人的表现程度不一样。有神经质性格的人,在面临心理困难时,会出现强烈的不安和焦虑情绪,并由此导致错误的认识,包括对自己身体状况的错误感知,并引起生理的强烈不适感,误认为病态或异常。
建议
孩子焦虑源于母亲
母子关系宜平和
对于新研究的一些新发现,父母在对独生子女的教育上如何才能扬长避短,尽量克服不利因素?专家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程教授认为,若澳大利亚研究者的观点有立论的基础,从家庭对子女的影响角度分析,这种典型的特质是由一种主导性的广泛紧张感所致,而引起紧张的最重要原因就是焦虑,焦虑是一种很不愉快的体验。造成焦虑的原因来自生存环境的强烈不安感或压力感。
焦虑理论的提出者沙利文认为,焦虑的最主要来源是孩子和母亲(或者相当于母亲的重要的其他人)的关系。“心理学家认为,母亲如何把自身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还不能确定,但对孩子性格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极大,因为焦虑不像其他生理需要,孩子的不满足感不能通过主观的行动获得、降低或缓解。个体要想减轻焦虑,最好的办法是与不焦虑、平和的他人发展出安全的人际关系。”程教授说,“除母亲外,父亲对孩子的影响具有不可替代性,尤其是对男孩的性别意识、性别认同、性别化行为发展以及男性的社会角色定位等社会性格发展至关重要。”
“民主型”人格的父母
易培养出快乐的孩子
家庭成员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他们感知得到的想象来建构自己的世界,他们之间相互发生影响。程教授表示,在孩子的性格发展中,社会环境影响要特别强调家庭的成因。尤其在人格形成的关键期(6岁前),父母对孩子的各种反应,例如保护、关爱、拒绝、要求、奖赏、惩罚等,对孩子的性格塑造都会产生很大影响。同时,父母之间的交往模式和关系的和谐度也会影响子女人格的发展。
心理学研究者一般把父母的人格分成三类,包括权威型、放纵型和民主型,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存在较多的是混合型人格的父母。目前中国家庭中混合型人格父母占的比例较高,而且有“民主型占主导”的发展趋势。因此,程教授认为,并不能将“神经质、态度悲观且不乐于冒险”作为中国独生子女的普遍特点,因为民主型人格父母会影响孩子,使他们形成积极的性格特点,具体表现为:活泼、快乐、自立、有礼貌、善于交往、乐于合作、思想活跃等。“家庭成员的构成和数量的多少,也会有一定影响,但是否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则要具体分析。这要看家庭成员生活接触的距离和交往的密度,若居住在一起,则影响较大;若分开居住距离越远,交往频率越少,影响就越小。”程教授说。
理财观念应该从小开始培养
新研究显示,独生子女在投资观念上较薄弱。从心理学上说,父母的金钱观尤其是父母花钱的方式对孩子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目前,国外对儿童的理财商数(MQ)愈来愈重视,目的就是希望自己的小孩能早一步形成理财观念,打下财富基础。但国内儿童理财教育的起步与观念启蒙相对落后很多。
现在中国的独生子女一般不缺钱花,关键是要孩子明白钱来之不易,父母给的钱要珍惜和感恩。因此,要培养孩子的MQ,首先应帮助孩子建立正确的金钱观,了解金钱的意义,让他们明白如何合理地花钱十分重要。之后,随着孩子金钱观的建立,家长不妨多与孩子进行交流,商讨具体的理财方法,例如定期发放零花钱,并限定使用期限,适当监管;培养记账习惯,并帮助分析哪些是必要合理的花费,哪些是可以节约的花费,哪些是浪费;培养储蓄观念,告诉孩子如何存钱,并把存钱的数额和奖励挂钩,等等。
当然,训练孩子的理财能力必须依照孩子的心智发展和个性特质而定,要有足够的耐心,以免破坏亲子关系,也破坏孩子的理财乐趣。
(来源: 广州日报 作者: 黄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