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晃,女儿已在爱尔贝一年半了。看着已将三岁半的孩子在课室里挑着自己喜欢的教具玩,有板有眼地拼摆着,抑或学着老师的样子让妈妈当她的学生,无不感慨时光的飞逝。
我无从知道,如果女儿不来爱尔贝接受蒙氏教学的理念现在会是什么样子,但我惊讶且佩服女儿在进行她自己的工作时那份安静而专注,特别当她做着所钟意的工作时。
记得在去年国庆前的一个周末下午,女儿午睡起得特别早,外面仍然烈日炎炎,那在家玩什么呢?那天上午孟老师提醒说,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尝试玩拼图了。于是我想起早在女儿未满一岁就买来的小拼图。刚开始,多多对拼图还真的没有概念,于是我只能耐心的寻找一种能与让她明白的方法,颜色、形状、内容……拼图内容是一个小朋友一天的作息安排,起床、吃饭、玩耍、睡觉,容易理解与联想。于是一遍又一遍的反复拼,拼了又拆,拆了又拼……整整一个下午,女儿都没离开过拼图,直到晚上睡觉都还抱着拼图……从那天开始,女儿迷上了拼图。当女儿在拼图的时候,一声不吭,安安静静地摆弄着拼图的每个木块。坐在旁边的我,只听见女儿那起落均匀的呼吸声,能感觉到面前的小人儿完全沉醉在拼图的世界里。而我见状,只能默默的在一边见证女儿是怎么完成大作的。而当她拼到一幅图的最后一块时,便会抬起头来、情不自禁地朝着我笑了起来。看到女儿那灿烂的笑容,那一刻,我完成能体会到她的那种满满的自信与成就。一开始,一张11块的拼图,女儿要花足足八分钟之久,慢慢地,慢慢地,就变成了两分钟、一分钟,然后20块的、30块的、40块的……直至到后来,她玩起拼图来时还能哼着小调,极像配乐一样,随着最后一块拼图的嵌入,女儿哼的小调也正好结束,呵呵,这是啥节奏?
话说,女儿的这份安静,除了她自个性格比较慢热外,也得益于在爱尔贝课堂上老师的教学方式。老师在操作教具时只通过表情与动作,一一展示给孩子们看,让孩子在无声中仔细观察和感受老师演示的教具有何乾坤。通常课堂上,老师的安静带动着孩子与家长的安静,也就是在这种氛围中,培养孩子了在短时间内认真观察事物的能力。
记得有一天早上,刚刚起床走出房间的女儿突然间对着爸爸说:你怎么穿外公的拖鞋?说着,走到爸爸的跟前,要求爸爸把鞋子脱下来,并嘴里嘟囔着说:这是外公的,你不能穿!一连串语言与动作搞得爸爸一头雾水,莫明其妙,他还在纳闷:这鞋子一直都是我们家的呀,怎么会变成外公的呢?旁边的我突然想起,原来两个月前的五一假期,外公来了,那几天,外公在家穿的就是双拖鞋!这样的一个小细节,女儿记住了!
还有一次,我与几个老同学外出用餐,小朋友一起玩,一个小姐姐与女儿分享饮料,一人一支。餐前大家都不舍得喝,就并排挨着摆在饭桌上。我在旁边看着瓶料的外包装大体一样,就逗女儿:你的与姐姐的放一起,等会你知道哪个是你的吗?谁知她马上回答:知道啊,我的是一只熊熊是拿着个西瓜与叉子,姐姐那个是拿着橙子与小刀的!当大人只看整体的时候,小屁孩已找到了它们的不同之处了,可见她观察入微,心细如丝!
都说老师说的一句顶用家长十句,确实如此!爱尔贝的老师的示范作用,对孩子的影响很大。课堂老师所说的,所做的,重复说的,重复做的,到了家里,再提起,女儿就会“哦”的明白了,然后就会跟着做了。这一点最明显的就是体现在这一句“从哪儿拿的,放回拿去!”让女儿知道了东西用完了要归位,学会自理,收拾。而女儿偶尔也会扮成小大人,“教训”和要求身边的大人或小哥哥小姐姐。上次去姨妈家做客,吃饭时,姨妈添了饭后就把饭勺直接放在桌子上,女儿就冷不丁的说: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儿去。这句话从一个稚嫩的小屁孩口中蹦出来,一下子“汗”倒了姨妈。姨妈为了表示虚心接受批评,马上就把饭勺拿到饭锅里。此后,姨妈在电话中说,她家现在经常以这句话当警示,要求大家收拾好自己的东西,足见孩子语言的力量!潜移默化中,孩子已有一种良好的生活意识和养成了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其实这也是我们做家长所希望得到。
当初带女儿来这里,也是希望借助老师们这种较系统的、针对孩子成长阶段理论,指导着我们这些头一遭为人父母当好家长,让孩子快乐地成长。在这里,我也学到了如何耐心与小朋友沟通的方式,学到了与孩子怎么样表达爱。每每看到下课孩子们热情地与老师熊抱时,我就感慨,为何我们做家长的平时都要板起脸孔来对待孩子的撒娇呢?与孩子野一把也未尝不可呀!
以上所述,似乎让人感觉到我的女儿乖巧懂事,呵呵,其实不然,那只是她生活中一小部分而已。女儿要走的路还很长,但愿她能在快乐的学习中拥有各种解决问题能力。
此篇小结,仅作学习交流之用,也权当作感谢女儿的授课老师和其它老师对她的关爱和帮助之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