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过半,相信孩子们都过了一个不错的假期,充足的休息、玩耍时间,跟着父母去旅游,或者继续上着一两个兴趣班。但是,是不是应该还有一件事情一定要孩子在假期里来做一做呢?或者说是一件特别适合孩子在假期做的事情。
国外的小孩在假期里也一定会做的事情:
❆2-3岁:整理玩具,帮助做一些清洁工作,把脏衣服放到洗衣筐里去 ...
❆ 4-6岁:自己整理床铺,喂宠物,折叠晾干的衣服并放到衣橱里去,准备饭桌,给植物浇水,给自己做一点小食品 ...
❆ 7-9岁:早上自己跟着闹钟准时起床,能管理自己的零花钱,自己折叠整理衣服,扫地洗尘,自己做简单的饭菜 ...
❆ 10岁以上:自己操作洗衣机,除草,家里的小修小弄,帮家里做财务预算,去打零工支付自己的额外开支,会做一顿完整的饭,洗车 ... 这件事情就是“做~家~务”。
说到“做家务”,有些家长该说了: “孩子这么小,他能干什么啊!” “孩子做家务又慢又麻烦!” “有时间还是让孩子多看书、弹钢琴吧!” 不让孩子做家务,受损失的可是你家宝贝自己哟。 儿童教育家蒙特梭利说: “儿童对劳动从不厌倦。劳动使他成长,劳动让他更具活力。儿童从不要求减轻他的劳动量,他喜欢独自完成某件事。因此,甚至可以这样说,不劳动,儿童的活动就会走向衰竭。” 其实,没有天生懒惰的孩子,孩子的身上充满了生命力,他不会像成人那样把劳动当作“劳动”,他会认为是另一种游戏。而家长出于“好心”夺走孩子一条成长的途径,就等于夺去了孩子的生活乐趣。
美国哈佛大学的学者在进行了长达二十多年的跟踪研究后发现,爱干家务的孩子与不爱干家务的孩子相比:失业率为1:15;犯罪率为1:10;离婚率与心理患病率也有显著差别。
在德国 孩子们的劳动义务明明白白写进了法律:6岁以上的孩子必须帮助父母干家务。一对德国夫妇说:“与其让孩子坐着享受,不如教给他们劳动的技能。”
德国的学校也开设了劳动课程。小学每周有两节手工课,内容包括纸工、编织、木工、制作,还要学会缝纫等技巧。德国中小学都有专用教室,分为金属加工、木加工、烹饪、缝纫、编织五大类。
在日本 孩子进厨房,在多数家长眼里是麻烦甚至是危险的,但是,现在日本儿童最热门的游戏场所是厨房;书店热销的书籍是儿童料理食谱;百货公司家电部门卖得最火的是儿童专用厨具。
在日本为什么兴起儿童进厨房热潮呢?原来社会各界包括幼教界、媒体、社会学家、烹饪学校及儿童产品厂商,都在大力宣传家务对小朋友和家庭的好处,认为“作家务事”是每个人最低限度的生活能力,也是增进家庭生活的情趣、建立儿童人际关系的基础。
当然,妈妈们并非任由孩子在厨房里玩耍,她们阅读有关厨房育儿的书籍,也到幼儿园开办的烹饪实习课里见习。在烹饪前,将食物的营养、厨具的使用方法向孩子做一番说明,尤其是菜刀和火的危险性。在整个烹饪过程中,只要在安全范围内,从头到尾完全由孩子做主。 在美国 家长让孩子从小就认识劳动的价值。美国南部一些州立中学为培养学生独立适应社会生存的能力,特别规定:学生必须不带分文,独立谋生一周方能予以毕业。
家长会对这项活动给予全力支持。 美国的中学生有句口号:“要花钱自己挣!”不管家里有多富有,男孩子12岁以后就会通过修剪草坪、送报赚些零用钱,女孩子做家庭服务员去赚钱。农民家庭要孩子做割草、粉刷房屋、简单木工修理等活计。 在瑞士 父母为了不让孩子成为无能之辈,从小就着力培养孩子自食其力的精神。
比如,十六七岁的女孩子,从初中一毕业就去一家有教养的人家当一年左右的女佣,上午劳动,下午上学。这样做,一方面可以锻炼孩子的劳动能力,体会独立谋生之道; 另一方面还有利于学习语言。瑞士有讲德语的地区,也有讲法语的地区,所以一个语言地区的女孩通常到另外一个语言地区的人家当佣人。 其中也有相当多的人还要到英国学习英语,办法同样是边当佣人边学习语言。
掌握了三门语言后,就去办事处、银行或商店就职。长期依靠父母过寄生生活的人,被认为是没有出息和可耻的。 对于孩子做家务这件事情来说,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个国家,都各有各的说法和情况,以上虽然说了这么多,并不是让家长们就一定要这么做,只是让家长们对让孩子劳动有更多正面的理解及认识。
每家的孩子都很珍贵,家长舍不得让孩子做家务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就算是为了孩子好,放手让他们去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吧,这对于他的成长是有利无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