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为了维护这个有秩序的环境,我们首先要在所有老师、孩子的心里印上一句话:从哪儿拿的放回哪儿去!由于每个孩子成长的家庭环境不同,很多的孩子不是一开始都会把物品正确归位,我们需要运用“三个阶段”引导法:首先带着他从哪儿拿的刚放回哪儿去,然后,一次又一次的提示他“我们要……”;最后,孩子终于做到了把教具归位。
这个习惯的养成,有的孩子可能一周就行了,而有的孩子却需要一个月、几个月甚至更长时间。但是一旦孩子具备了归位的能力,他们发现:自己归位的行为不光自己寻找这个教具更方便,也方便了下一个使用的人。他的内心充满了成就感和喜悦。他就会观察、留意到更大的环境,他会欣赏他生活学习的地方,原来这么的整洁、有序,他会为了这个有序的环境而更加的约束自己的行为,为了维护这个有序的环境,遵守环境里的种种规则,所以,他们学会了在课室慢慢行走,他们学会了绕过工作毯,学会了清扫自己的手工垃圾……
所谓,为了有序的环境,我们必须行为有序,那行为有序的最终目的却是为了环境的有序。
孩子长时间的在有序的环境里生活,和谐之美的影响已经令孩子习惯了观察和发现环境里的规则和要求,并且自然的去遵守和维护这些规则,因为他们深深的知道,只有遵守了规则才能自由的享受到这种有序的环境。
这种对秩序的热爱会衍生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我们发现,孩子会自觉的捡起路边的垃圾丢进垃圾箱;每天会自觉收拾自己的玩具;晚睡故事一结束马上就乖乖睡觉;做事情会很清楚自己的步骤……秩序已成为习惯,一个思维有序的孩子诞生了。
一个思维有序热爱规则的孩子,长大以后一定会把自己的生活和学习也安排的井然有序,不需要别人的担心,也不会影响别人,可以从容的生活。一定不会买菜插队,闯红灯、不会把今天的事情拖到明早再做……这样一个懂文明有教养的人,自然会成为受欢迎的人、更是顺应社会需要的人。
我们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就是培养一个“社会人”吗?蒙台梭利教育通过孩子“秩序”的建立和培养最终完成了这一重要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