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让等待成为一种习惯,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每种工作材料在教具架上仅摆放一份。课室模拟真实的社会情境,在自由操作时,如果有几个孩子想要进行同一项工作时,后加入的孩子就要学会等待。
其次,教给孩子等待的方法。蒙台梭利日常生活教育中的社交礼仪部分,有一个简单的技巧帮助孩子礼貌地介入成人与其他孩子的工作,同时又不会在口头上打断正在进行的谈话,这就是“等待的手”。该方式引导孩子把手放在教师或父母等需要介入对象的肩膀上,耐心等待,直到他人的工作或对话结束。当孩子熟悉了该方式后,可以逐步过渡到静静地站在旁边等待。
最后,和孩子共同思考等待的价值。当孩子学会等待,在未来的生活中就能够理性思考,区分必要的“需求”和额外的“想要”,成为一个对自己行为负责的人。
这是一所森林幼儿园,唯一的校舍就是一个厢式货车的车厢(有一个小小的电热片),这几乎是德国森林幼儿园的标配。
从森林漫游2小时回来,是午饭时间。
因为森林不具备做饭条件,午餐是从餐厅订好了,装在保温箱里一大早送过的。
因为天气还较冷,所以只能在室内用餐,也只有一张餐桌,一次只能有7个孩子同时就餐。
一个保温盒装了20多个师生的午餐。
这时,老师搬出来一个木架挂着一个展板,这就是他们“排队吃饭管理系统”。
如果想吃饭,就把自己的头像贴在饭桌区;
如果还想继续玩,就把头像贴在游戏区;
如果想吃饭又没有座位了,就把自己贴在等待区。
如此安排,老师们很清楚每个孩子那一刻的意愿,那一刻的在园位置;
每个孩子既能按照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做什么,也对外界环境保持感知,也对同伴在哪里做什么有大概印象;
更重要的是,在等待中,大人和孩子都在合理安排自己的身体,管理自己的情绪。
这就是一个典型的资源有限的场景,有限的餐桌,有限的午餐,有限的时间。
然而没有冲撞、没有争抢、没有吵闹、没有催促、没有相互打扰。
就餐的孩子不慌不忙地在室内吃饭,期间都不曾有人去开门看是否吃完了,因为指示牌上清楚地展示了“上座率”。
玩乐的孩子尽情玩乐,荡秋千、玩泥土、玩木铲、过家家,也没人打扰,因为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在等待。
排位区的孩子也很安心,做着自己能做的事情。
一顿饭就这样不紧不慢、井然有序地吃了整整90分钟,从12点开餐一直吃到下午1点半。
如果用中文形容上面的场景,那就是——岁月静好。
学会等待,学会有耐心。
毋庸置疑,这些都和孩子的天性、和人类的天性是相违背的,是一定需要刻意训练的。
可是环顾四周,我们大人到了三四十岁,甚至终其一生,也学不会“学会等待”。
抢,几乎成为了我们的一项必备生存技能。
而德国Kitz幼儿园园长说:“学会等待,学会有耐心,这是幼儿园阶段最重要的培养目标。”
德国从幼儿园开始就这么做,所以在德国,我们看到了德国市民井然有序地排队上车、井然有序地排队结账,井然有序地生活。
这背后更深层次的意义是,培养一个“社会人”。
因为,学会等待和有耐心,是最基本的个人素质和公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