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法学家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一书中曾经提出:“互联网时代,人们面对海量剧增的信息,会倾向于从中选择符合自己喜好的加以吸收,结果每个人摄取的内容越来越狭隘,一步步滑入信息茧房。”今年高考的江苏卷也提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人们总是关注自己喜爱的人和事,久而久之,就会被同类信息所环绕、所塑造。
网络时代让我们对“信息茧房”感同身受,无论是新闻类还是购物类APP,AI算法为每个人实现了私人定制。然而长期处于过度的自主选择会使我们失去拓展知识宽度的机会,对于孩子来说也不例外。今天,我们就来谈谈如何科学为孩子制定“个性化书单”,避免把孩子关进信息茧房。
我们以兴趣度和背景知识为坐标系,横坐标为孩子对某类主题的兴趣度高低,纵坐标为孩子对某类主题有无背景知识,这些背景知识有可能来自于认知经验、前期阅读或父母职业影响等。
这样就形成了四个象限。显然,信息茧房在第一象限—兴趣度高且有背景知识部分。打破茧房从第二象限“兴趣度不高但有背景知识”,或第四象限“背景知识匮乏但有兴趣阅读”着手开始。选择第二象限的童书原因在于,由于孩子有背景知识,因此阅读该类书籍的速度不会过慢,孩子也不会产生“一本书怎么读也读不完”的感觉。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孩子有可能对该领域产生兴趣;选择第四象限的童书原因在于,孩子缺乏书籍中的相关知识,但又对该领域充满好奇心,因此读起来不会有枯燥或无聊的感觉。第二和第四象限的阅读建议占到孩子总阅读量的70%,当完成了这两个象限的阅读后,家长可选择性加入第四象限,但数量不宜多。至于读书策略,建议第一象限的绘本类书籍由孩子自主阅读,其他象限或非绘本类书籍采取亲子阅读。
愿我们通过拓宽阅读面的方式,帮助孩子在最具好奇心和学习能力的年纪,建立多元价值观及广博的知识体系,永远保持对这个世界的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