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2月和3月连续两个月,我在公众号上推送的文章主题普遍围绕疫情下的幼儿教育,今天重读一篇关于peer pressure的文章,就联想起前半年这段特殊时期,为什么一些孩子会出现比在幼儿园时更多的情绪问题,答案也和peer有关,就是同伴。
与我的童年相比,现在孩子的童年更多地被智识培养所占据,似乎相较于智识,同伴交往的时间和空间是可以被压缩的。相反的,我们更关注同伴带给自己孩子的压力:孩子被欺负了,是告老师还是打回去?其他孩子都在上各种各样的兴趣班,我家孩子是不是应该报更多才不会输在起跑线上……
◆ ◆ ◆ ◆
成年人的认知偏差让我们忽略了,其实同伴交往和智识培养对孩子来说一样重要,以下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 ◆ ◆ ◆
第一,与家庭成员相比,同伴交往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什么要送孩子上幼儿园?因为幼儿园中的同伴交往能够给孩子提供家庭成员提供不了的情绪互动。回到我们一开始提到的话题,隔离期间对于孩子来说,也隔离了他们与同伴之间的情绪互动。有时成人绞尽脑汁无法解决的问题,孩子通过在幼儿园中与其他小朋友的讨论却能够迎刃而解。以荷兰猪的死亡为例,成人总担心该问题对孩子造成的情绪冲击,但全班小朋友经过讨论,认为小猪死后就进入了天堂,所以要挖一个坑,让它能够像从前一样,有一个属于自己的小窝,同时要在它的身上铺满花瓣和树叶当作被子,让小猪能够睡一个甜甜的好觉。通过同伴间的讨论,孩子们在无形中化解了这一潜在的情绪问题。
◆ ◆ ◆ ◆
第二,能够与同伴友好相处是孩子走向独立的标志。在蒙台梭利的日常生活教育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就是社交礼仪。判断一个孩子是否独立,不仅要看他是否能够很好地照顾自己,还要看他是否能够正确处理同伴关系:其他小朋友摔倒了怎么办?想要加入其它小朋友的游戏怎么办……这些都需要孩子在幼儿园中通过不断地尝试和摸索,寻求最佳的解决办法。有家长会有这样的疑问:如果我家是二胎家庭,是否兄弟姐妹间的关系就可以代替同伴关系?答案是否定的,在一个二胎家庭中,通常哥哥姐姐想支配,弟弟妹妹则避免被支配。只有脱离家庭这一特殊环境,孩子才能真正体验平等关系,学习认识规则、遵守规则,最终实现去自我中心化。